9月16日,在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再生稻田里,綠油油的二茬稻苗已經進入抽穗揚花階段。“8月初首茬稻收割前后進行嚴格的水管理,到10月下旬還能再收割一茬水稻,這就是再生稻。”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趙亞夫笑著說,二茬稻預計畝產可達100余公斤,加上首茬稻300公斤的畝產,全年畝產能達到400余公斤,一定程度彌補了越光水稻單季畝產低的不足,農民畝均純收益達到了2000元以上。
再生稻是受農民歡迎的好技術,但是從2019年首次成規模試種到今年的200畝種植規模,再生稻面積并沒有很快上升。“這也是順應自然的結果。”趙亞夫解釋說,二茬稻的生長需要增加大量灌溉用水,而戴莊屬于丘陵缺水地區,因此再生稻只能選水口好的田塊少量種植。
畝產不高的越光水稻,緣何成為趙亞夫的“心頭好”?“種植越光水稻,可以修復農業生態系統,培育生物多樣性,為有機種植高產優質水稻品種打下基礎。”趙亞夫說,越光水稻屬于早熟中粳類型品種,需肥量低,秸稈還田后種植綠肥不僅能滿足其對肥料要求并有所剩余,還能夠培養地力。同時,越光水稻生育期短,能避開水稻主要蟲害的高發期。趙亞夫團隊調研發現,平原糧食高產地區可以三年左右一次,分批次將越光水稻品種與高產水稻品種輪作,從而逐步改善農田的生物多樣性。
“戴莊還引進了30多種適應當地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物種(品種),可以依靠物種互相利用、互相制約的自然規則,實現物種之間生態關系的動態平衡。”趙亞夫說,由于多年大量使用有機肥和綠肥,戴莊水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2—2.5倍,為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種植高產品種水稻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戴莊村已經種植了700余畝優質高產晚熟的“南粳46”水稻,在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的前提下實現了高產。
今年以來,趙亞夫帶領團隊奔波在10多個采用越光水稻與高產水稻品種輪作的村莊。“周邊的有句容解塘村、丁莊村,遠一點的有常熟的蔣巷村、張家港的善港村等,最遠的還有安徽六安的龍頭村。”趙亞夫說,從戴莊村連續17年、蔣巷村連續8年大面積不打農藥也沒有水稻病蟲害的經驗來看,生物多樣性農業可以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今年84周歲的趙亞夫,每個星期都要去推廣戴莊經驗的村轉一轉,調研水稻長勢,傾聽農民心聲,解答種植難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做不完。”趙亞夫說,自己有一個愿望,要在鎮江茅山革命老區推廣生物多樣性農業的戴莊經驗,發展5萬畝到10萬畝的生物多樣性有機水稻,打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農業,幫助老區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來源:新華日報(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9/23/node_3.html#content_148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