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秸稈被打包成圓柱形,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田野間;曾經的畜禽糞便經過加工變成了有機肥;廢棄農膜被回收再生為塑料顆粒……在荊楚大地,農業廢棄物正變身為寶貴資源。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技術合作項目——“長江經濟帶農業廢棄物可持續管理與利用”在湖北啟動。圍繞該項目的實施,FAO在湖北咸寧、黃岡等地展開了調研。
在湖北的田間地頭,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已成為一道新風景。調研組給予高度評價:“湖北大規模、高度自動化與機械化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實踐,具有全球推廣價值!”
可喜之變:
昨日“廢棄物”,今日“搶手貨”
近日,在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總路咀鎮黃泥塘村的稻田里,秸稈打包機轟鳴著在田地里來回穿梭。壓實、打捆后的秸稈錯落排放在田間,成了豐收后的新景觀。
“今年秋收后,我們就來田地里收秸稈。”團風縣黃泥塘機耕專業合作社一名機手告訴記者,這樣既能為農戶解決收割秸稈的煩惱,還能粉碎后與畜禽糞污混合發酵,制成有機肥還田,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20%以上,化肥使用量減少15%。田地里的秸稈一直是村民的煩心事。以前村民大多在田地里偷偷焚燒,如今,散落在田地里的“廢棄物”,成了“搶手貨”。
在咸寧,廢棄農用地膜和塑料垃圾不再被焚燒或填埋,而是被加工成改性塑料顆粒產品。這些產品通過ISO9001和ISO14001/ISO45001管理體系認證,銷往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市場需求旺盛。“這是改性塑料顆粒產品,一年可賣出1.2億元,利稅約1100萬元。”在湖北宇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儉國從車間抓起一把剛剛加工出來的彩色塑料顆粒介紹,目前該公司正在搶收加工原料,而加工原料正是廢棄的農用地膜和塑料垃圾。這些別人眼中的廢物,經過公司的加工處理成了市場上的暢銷品。
同樣,在咸寧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堆堆秸稈和廢棄木料變成了生物質成型燃料。公司總經理胡象勇說:“目前一年可收儲秸稈10萬噸,生產生物質成型燃料5萬噸,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
近年來,湖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智慧農業,在農業廢棄物利用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湖北省三大農業廢棄物: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至79%,秸稈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5%,地膜回收率提升至87%,較“十三五”末提高7個百分點,有效防范農業面源污染與農田“白色污染”,有力支撐農業綠色發展。
“湖北模式”:
多元共治,點廢成金
湖北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企業主投、社會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化路徑,真正實現“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減排增收”多效協同。
資金投入是首要問題。湖北積極爭取世界銀行貸款支持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整合資源,合理利用中央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糞污治理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農膜科學使用回收等農業生態項目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構建多元投資渠道,支撐全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業態高效發展。
湖北各縣市積極探索創新模式。其中,咸寧市引導青源生物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1+9”秸稈收儲模式,建成總投資5000萬元的處理中心,形成“秸稈制燃料+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洪湖市、石首市采用“合作社+村委會+農戶”整村收集模式;公安縣構建“二二四三”收儲體系,江陵縣建立“收儲運銷”四位一體模式;荊州高新區則探索出“管委會統籌、街道組織、社區落實、市場參與、農戶配合”多方聯動的“統包統收”模式,將秸稈變廢為寶,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科學處置是實現價值的關鍵。湖北各地根據自身條件,探索出多種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化解問題的關鍵還是要讓企業具有盈利能力,其中一個重要出路是農業廢棄物多原料協同高值化利用,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新業態。”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樊丹認為,單一廢舊農膜或秸稈的回收利用,受限于原料量、季節性及規模化不夠等因素,難以支撐從業者盈利。丹江口市將農膜與廢舊塑料或廢棄林木資源協同利用,生產塑木構建可持續業態;秸稈與竹林廢棄物可協同生產顆粒燃料,引導企業將加工廠建在咸寧這個竹鄉,許多廢棄竹子便能夠源源不斷地作為補充材料。這樣的兩兩組合可以突破環保產業的原料瓶頸。
思路一轉天地寬。胡象勇介紹,青源生物專注于農作物秸稈全量化利用,輔以竹木原料補充產能,設備穩定性行業領先。黃岡市團風縣則通過密封的沼氣工程技術,對畜禽糞污進行厭氧發酵,沼液沼渣經過三級沉淀,前兩級沉淀下的沼渣與粉碎后的秸稈混合堆肥,用于稻田施肥,第三級較清的沼液通過管網輸送,對果園進行水肥一體化灌溉。
正是開拓思路,才解放了發展理念,截至目前,湖北已培育和建成秸稈綜合利用主體4000多個、畜禽糞污處理中心200多個、農膜再利用主體16個、全流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25個、村級廢棄物收儲網點2萬余處。
未來之路:
農業“含綠量”更足,鄉村更美
地處長江之畔的湖北在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有強大的需求,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湖北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陳志勇介紹:“湖北農業發達,耕地面積7128萬畝,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2億畝左右,同時也是長江干線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承擔著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今年,湖北省正式推出了《湖北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旨在全面提升該省的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根據方案,湖北省計劃在2027年末之前,建成一系列秸稈利用產業園(群),包括10個秸稈綜合利用樣板縣(市)和50家秸稈利用規模企業,還將建設1000個鄉鎮收儲轉運中心。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湖北省的秸稈利用率將會穩定在95%左右,成為全國秸稈利用的典范。
區域利用模式也各具特色。青源生物計劃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秸稈高值化利用,建設智能化生物質能源基地,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超10萬噸,帶動農戶增收20%以上。黃岡市按照“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循環發展理念,構建起“廢棄物變資源、產業協同增效、生態持續向好”的閉環系統。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副所長張克強認為,湖北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僅改善了農村環境,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還為農業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樊丹介紹,隨著長江經濟帶農業廢棄物可持續管理與利用項目的深入實施,湖北將繼續探索更多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不斷拓寬利用渠道,完善資源化利用體系,力爭通過新技術、新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良性循環。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0930/20250930_6/nmrb_20250930_13123_6_197278445908325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