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半,位于海拔3000余米的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太安鄉藍莓溫室大棚里,工人逐漸忙碌起來,這片1000畝的高海拔基地可填補云南藍莓6月至10月的無果“空窗期”。而建在大具鄉貧瘠荒灘上11月至來年5月正常采果的低海拔基地,農業技術讓牛都喂不飽的土地變成了藍莓生長的“沃土”,也成了村民就近就業的“熱土”。
“在家門口打工,每個月固定收入超過4000元。”片區管理員張淑芳邊擦汗邊說。這兩個實現藍莓全年采摘、村民全年務工的基地,正是當地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云南農業正逐漸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模樣,種子“上天”開啟太空育種蛻變之旅,種植“上網”實現農業指標智能監測控制,產品“上新”精深加工附加值倍增,向新、向綠、向上……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的“云南路徑”,正以科技創新激活新質生產力,以產業鏈延伸聯農帶農共享發展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力。
育種“上天”:高原物種長出“新基因”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
遨游太空、返回地面、實驗室育苗……經歷一系列復雜而精密的培育流程后,37株承載著科研人員心血與期望的“太空花椒”扎根昆明市東川區的土地,迎接陽光雨露。
“這些種子曾搭乘我國首顆可重復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遨游太空。”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二級研究員陸斌介紹,花椒具有無融合生殖特性,無法通過傳統雜交育種方式選育新品種,航天誘變是突破花椒良種化的關鍵路徑。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而航天育種為云南高原特色物種打開了“基因升級”的新通道。航天器的載荷資源非常寶貴,要獲得太空之旅的“車票”并不容易,要有優秀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要適應太空環境與在軌周期的苛刻條件、要有扎實的前期科研工作和后期研究能力。
“云南的高原種子已經參與過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實踐十號等多次發射任務。”云南省太空生物科技發展促進會會長姜曉薇說。
云南農業大學、昭通市農業科學院、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回顧歷次搭載名單,上面不乏一批基層高校、科研院所。“作為一名地方蘭科植物研究員,有幸讓自己的項目‘遨游太空’,為研究打開了廣闊空間。”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蔣宏感嘆。
科研人員想找到一個新的育種材料,可能要歷時10年、20年,甚至得翻山越嶺尋找自然突變植株。“‘種子上天’能在相對短時間里帶回大量突變材料,為育種工作按下‘快進鍵’。”蔣宏說。
云南擁有中藥材、花卉、野生菌、咖啡等豐富的高原特有物種,這些物種經過太空誘變后,更容易產生適應高原環境、兼具優質高產的突變性狀,逐步構建起具有高原特色的“太空基因庫”。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的試驗田里,一片片滇龍膽長勢喜人。作為云南道地中藥材,滇龍膽曾長期受困于傳統育種瓶頸:畝產卡在300公斤左右,還易患根腐病。“我們把種子送上神舟十號,歷經組培、選育、擴繁、栽種,終于篩選出優質、高產、高抗性的‘滇龍膽航天1號’‘滇龍膽航天2號’‘滇龍膽航天3號’品種,獲得了國家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認定,不僅產量提升,抗病力也強了。”該研究所所長李榮福說。
安寧市現代農業園區玫瑰種植示范園里暖意融融,一茬玫瑰剛完成采收。“這些是‘來自星星的玫瑰’,由太空種子培育而成,顏色更鮮亮、花瓣層次感更強。”云南錦科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技術員田連通拿起一朵粉白相間的玫瑰,“現在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我們下一步要擴大種植面積”。
航天育種開辟了一個連接天和地的育種新路徑,越來越多的種子踏上這一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征程,更多高原物種煥發著新的活力。
種植“上網”:5G+AI讓農田“會說話”
農業現代化,要有科技支撐。
“點擊屏幕,就能看到古茶林的實時溫度、濕度、生長進度。”在普洱景邁山普洱茶大數據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李楊指著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不斷跳動:從土壤墑情到病蟲害預警,再到采摘后的加工物流,全鏈條信息一目了然。
“我們用5G無線傳輸和物聯網設備,在茶園安裝了傳感器。”李楊說,“結合歷史數據和AI模型,將茶葉生長狀態實時上傳到茶園管理平臺,構建茶葉生長模型和病蟲害模型,為廣大種植戶和管理單位提供準確、及時的預報服務。”
從瀾滄江畔的千年茶林,到哀牢山區的野生菌秘境,云南的智慧農業正順著高原的脈絡延伸,在不同生態、不同作物間找到適配的“科技解法”。
在盛產野生菌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一些村民們已養成了“看數據采菌”的習慣。“以前找菌子全憑經驗,遇到干旱年份,在山上白白轉一天。”南華縣檢驗檢測所所長羅建福指著一套智能檢測設備說,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濕度、降雨量、風速等數據。
云南正通過“智慧云農平臺”整合全省農業數據,接入人工智能技術,為高原特色農業量身定制數字化解決方案。今年3月,昆明國際數據交易所數據要素流通服務平臺上線,更是讓農業數據變成了“可交易的資產”。
“我們正在挖掘鮮花、咖啡、橡膠等特色農產品的數據價值,讓數據成為農業升級的‘新化肥’。”云南移動綜合部工作人員倪婷說,未來,云南的農產品不僅能賣得好,還能通過數據賦能,賣得更“聰明”。
產品“上新”:“土特產”變“高端貨”
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在菜籽油飄香的云南羅平富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油菜籽自動化生產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轉,從清理、壓榨到精煉,全程可視化。
“這瓶‘滇東一花’菜籽油,用的是中國農科院的‘7D’專利工藝,能最大程度保留油菜籽的營養和香味,因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青睞。”公司銷售部門負責人石磊拿起一瓶金黃的菜籽油介紹產品的“高端密碼”。
羅平是云南油菜花種植第一大縣,每年春天,百萬畝油菜花吸引無數游客,但“賞花經濟”過后,油菜籽大多以原料出售,附加值低。“我們引進‘7D’工藝,專門針對云南富鋅油菜籽研發,能實現年加工菜籽3萬噸,產油1萬噸。”石磊說,“這款油符合現代健康飲食需求,去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還帶動了周邊500多戶農戶種油菜。”
羅平的探索,是云南延伸農業產業鏈的生動實踐。通過招商引資,當地引入了一批油菜精深加工企業,并提供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除了傳統的菜籽油加工,羅平的油菜加工企業還不斷開發菜籽油調和油、小瓶裝禮品油等產品,提高油菜的附加值,讓“一朵花”綻放極致的價值。
邊城瑞麗則用“全鏈思維”讓一顆檸檬闖出了新市場。
走進瑞麗的檸檬種植基地,香氣襲人。工人們穿梭在果樹間,小心翼翼地采摘著青綠色的香水檸檬。
在味小檬食品的智能化加工車間,這些檸檬正經歷“吃干榨凈”的蛻變:AI智能分選系統通過高清攝像頭快速捕捉每一顆果實的外觀特征,機械臂準確地將它們分送到不同的流水線上;果皮被冷榨提取出珍貴的精油,果肉被壓榨成清澈的純汁,果蓉和囊衣則經過收集研磨用于制作面膜。
“瑞麗全年可開花結果,還不受臺風影響。”瑞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文波說,自2022年引進企業合作種植以來,當地通過“農場占股40%、企業占股60%”的模式,已建成香水檸檬全產業鏈加工廠,農戶承包50畝種植單元,年收入可達10萬元。
通過這套精深加工體系,香水檸檬的價值提升了數倍。“原本每噸三四千元的鮮果,經過加工后產值可達數萬元。”看著生產線上魚貫而過的檸檬,負責人李利信心滿滿,“我們要讓云南的香水檸檬香飄更遠的地方”。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價值升級,始終圍繞“立足資源、延伸鏈條、科技賦能”的核心邏輯展開,而孟連牛油果的逆襲,則將這一邏輯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維度——從“本土暢銷”走向“國貨標桿”,再到“國際出海”。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牛油果基地里,一個個飽滿的牛油果掛滿枝頭。“以前國內牛油果大多靠進口,現在我們孟連的牛油果,干物質含量比進口的還高,‘樹上熟’的口感更好!”孟連縣牛油果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縣政協主席楊春華自豪地說。
如今,孟連縣已成為國內種植規模最大的牛油果產區,不僅實現了牛油果的規模化種植,還通過精深加工開發出護膚品、飲品、零食等10多種產品。“我們采用‘334’分配機制,企業、村集體、農戶分別占30%、30%、40%,去年帶動3000多戶農戶增收,戶均年增收2.5萬元。”楊春華介紹,今年第一批出口的牛油果已經在泰國上架,“要讓世界嘗嘗它們的味道”。
來源: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20251002/e7c5a9237c4e434e8d58c0c2ff90f802/c.html)